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古代句读功力不浅:不知句读事也多难

古代句读功力不浅:不知句读事也多难

2010-11-2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一元一国学网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  据说周总理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,把国民党一方驳得体无完肤,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,破口大骂,叫嚷与共产党谈判是“对牛弹琴”。周恩来同志淡淡一笑,幽默地也以这四字作答,只是停顿有所不同。他说:“对,牛弹琴”

 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,这个很常见的,不过把它作为上联的话,它还有一个下联——重阳日登高日登尔可登……

  还有句读救命的故事。 清朝末年一个书法家奉旨给慈禧太后题写扇面,写的内容是王之涣的《出塞》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需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一时的疏忽和紧张,竟将间字掉了,慈禧一看,大怒,认为是故意欺负她没有学问的,竟把这个书法家问成死罪。此人急中生智,忙解释说:老佛爷息怒,这并不是王之涣的原诗,是用他诗的原意填的词。并当场标点断句,吟诵道:“黄河远上,白云一片,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需怨?杨柳春风,不度玉门关。” 慈禧一听,无言以对,只好赐银压惊。书法家因为丢了一个字险些送命,又由于巧妙使用句读救了一命。看来他的句读功力非同一般啊。

  在古代,明句读是很重要的,否则,就很可能造成误读词句。《三字经》里明确要“名句读,韩愈的名篇《师说》中说道: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。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”,也道明了学习句读的重要性。

  由于标点符合的出现,现代人已经不需要学习句读,但是,标点符合的滥用也闹出过不少笑话。学会恰当适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,与古代学习“名句读”想比,是有过之而无不及!周恩来的“对,牛弹琴”,就是利用标点符号,智慧的回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句读